来源:互联网 阅读:0
作者 | 徐大维
来源 | 良大师(ID:liang_da_shi)
个人微信号:liangshujiushiwo(不闲聊)
10月15日晚,北京证监局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辅导信息情况。
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,由知名财经媒体人罗振宇创办“罗辑思维”的上市辅导情况。
目前从种种迹象来看,罗振宇公司的上市应该是大概率事件。
倘若如此,「逻辑思维」将成为A股市场知识付费的第一股。
这消息一出,瞬间在媒体界炸开了锅。
大家秉承一黑到底的风格,马上更文,抨击罗胖。
甚至一家主流财经媒体,也以贩卖焦虑、制造幻想、收割屌丝为名,来揭露罗振宇的种种恶行。
想必明天你就能看到更多黑罗振宇的文章吧。
吃瓜群众也会纷纷开始站队,互相撕逼。
在口水战开打前,良叔想由衷的谈几点自己的观点,不舔,不黑,希望你也理性对待。
1.1 先看动机
记住,养成一个好习惯,凡事先想想对方的动机。
那些写文章反对罗振宇的人是什么动机呢?
难道是要启发民智?
当然不是,他们也是为了赚取流量,吸引眼球。
用区区两千多字想论述一个现象级事件,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那些文章,多半更偏重情感宣泄,让你的第一反应是:对啊,这些骗子们。
但凡你有这种感觉时,恰恰要当心了。
因为很多文字不是为了服务思考,而是为了感情宣泄,很多写作者又精通此道。
说白了,这些文章只是为了蹭热点,让你觉得貌似如此,又区别于主流,可以彰显自己品味独特,于是随手转发。
1.2 再看逻辑
这类文章,在逻辑上更是漏洞百出。
我说一个常见的,就是抨击罗振宇们都是知识的二道贩子,都是对知识的再加工。
所以对多数人来讲不容易吸收,更没有价值。
这话前半句对,罗胖也承认自己是“知识的搬运工”,可后半句就有问题了。
再加工不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吸收吗?
就算不好吸收,就一定没有价值吗?
如果简化一下,这句话的主干就是:
加工过的知识,没有价值。
这下问题就更大了。
一个翻译过来的书算不算加工?
那是不是所有翻译而来的书都没有价值呢?
况且,什么样的知识才不算是二手知识,是很难界定的。
除非你的每一个知识都有具体的实验结果,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知识最大的优点,恰恰就在于不用自己从头证明一遍,而可以在他人的基础上借鉴、迭代、加工。
这样一个知识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;
两个不相干的知识,可以合并应用;
原来的知识可以根据时代调整,重新赋值;
这些不都是价值吗?
我是为罗振宇们站台吗?
当然不是,我只为理性和客观站台。
在这个前提下,我想谈几点关于知识付费的建议。
2.1 请不要对知识付费有过高的期望
很多骂知识付费的人,都是为此买过单的人。
他们发现跟着大V们嗨了一阵子后,自己的收入并没啥提高。
该挨老板骂,照样挨骂;
该拿不到更好的OFFER,照样拿不到;
于是戾气顿生,痛骂知识付费是场骗局。
可是,对于这些人扪心自问,是不是太贪心了呢?
指望花点钱,购买几堂课,就实现人生逆袭,瞬间把同龄人抛弃,这真的有可能吗?
所以,你买课程之前,千万不要抱多大的期望。再好的课程,也只能当是往油箱里加了一瓢油,离到达终点,还差得远哩。
换一下角度,也许你能平衡一点。
你花了时间和金钱去学一些知识,且不说这些东西对你的实际用处有多大,但最起码,这个时间你没去打游戏,没去喷口水,没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上。
你花钱买回了在这个时间段的自律,那不也是一种收获吗?
2.2 如何选择知识付费?给你三点建议
第一、能不花钱就别花钱
如果你稍微用点心,很多知识本不用花钱。
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很多知识和材料都是可以找到的,比如,一些优质的公众号、知乎、豆瓣......
别的不说,就说“得到”,其中每天的“逻辑思维”和“邵恒头条”,都是免费的,光这些你能听得完吗?
就算能听得完,你能消化的了吗?
第二、宁大勿小
什么意思?
比如良叔去选购好一点的食品,一般会去山姆会员店。
因为我知道品质会有很大保障。
我一个朋友在沃尔玛(管理山姆的公司)负责采购,她告诉我,她们对于食品类的采购,有七十多道程序。
哪怕你有一点瑕疵,也别想在她们的超市见到。
我不是为沃尔玛做广告,而是想说,这个逻辑是相通的。
品牌够大,如果有不合格的产品,会为此付出高昂的信用成本,这对于大商家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。
知识付费领域也是如此。
小的知识付费平台,水平参差不齐,不是说都不好,而是说,你极有可能遇到很差的。
大的平台,往往把关很严。
如果让一个水平不行的人来传播,那是在砸自己的招牌,这种傻事,他们当然不会干。
而且,那些大的平台,因为流量大,往往能吸引过来更优秀的知识传播人。
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,对质量也更有保障。
第三、不要相信过分的宣传
知识付费最大的一个坑,就是名不副实的噱头。什么学完叫你年入百万,什么2个月让你成为写作大神......
凡是有这种宣传语的,你肯定不要考虑。
他们只是在迎合一些人的速成心理,反而是一种心虚的表现。
几年前,良叔也跌过这样的坑。
曾花钱去买了一个“人脉”课,号称和FBI合作过,还说被马化腾钦点过。
结果一听,我只能说呵呵,我不想当恶人点别人的名,但这么灌水的课程,却如此过分包装,确实是知识付费领域的毒瘤。
如何对待这种情况?
没有试听课的,就不要买了,能试听的,先听听看符不符合自己的预期,再做决定。
如果身边有上过此课程的朋友,可以问问评价,但是谨防对方为了拿提成,是个托儿。
现在传销无处不在,知识付费领域也不能幸免于难......
2.3 决定参加知识付费前,先看看你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?
我认识一个深圳地产界老板,是个知识付费的热衷者。
得到上买了8个人的专栏,吴晓波频道也交了会员,还买了几个财经方面的知识星球。
一年在这方面花的钱小几万。
我很费解他的这种行为,问他:
“你觉得学这些东西对你经营真的有帮助吗?”
他哈哈一笑说,和我实际做的事相差太远了,能有啥帮助。
我更不理解了:“那你为什么还要花这钱?”
他很诚实地告诉我:“我学历不高,多听点,在饭桌上能和别人吹牛逼,他们就不会把我当成暴发户了。”
这老板心里实际透亮,他知道花这钱的目的是什么,而且能评估有没有实现相应的价值。
对于那个老板,他觉得花个小几万,能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,对他来讲,这钱和精力花得,是值得。
纵观很多知识付费者,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相反,他们希望通过知识付费,来确定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于是,根据感觉选了一堆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付费内容。
我朋友圈就有一名学霸小L,总见她不间断的晒各种线上课程:
创新思维、产品经理、领导力......
她的朋友圈看起来如此励志,但真实的她,却正处在被公司淘汰的边缘。
我为他们公司做过项目,和她老板很熟。
那老板经常说小L,一份会议纪要都写不好,也不知道她天天学的是啥。
其实像小L的人应该不少,他们应该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学学PPT制作、公文写作或者EXCEL操作。
但却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钱在不相干的领域,这一点我一开始想不通。
后来有点明白了,那些付费学习者,虽然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,但是他们却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,那就是当下的工作。
写会议纪要?烦!
做PPT? 很烦!
做EXCEL表?非常烦!
在他们心中,这些都是没出息的事,是希望尽快摆脱的事,所以下意识的排斥。
而创新、产品经理、领导力这些词儿,却能撩动人的心弦,似乎上了这些课,就能和鲜亮紧密联结。
推荐阅读:旗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