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来源:互联网   阅读:0

汽车
2019
10/18
11:02

屠龙的勇士,终究成为了恶龙

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“出道即巅峰”

成立之初的知乎,简直是中文互联网的一股清流。

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当时国内的开放式问答网站,基本属于百度一家独大的状态。在百度知道里,存在着大量雷同的无效回答,甚至很多都是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,牛头不对马嘴。想要在这找到有用的信息,无异于是大海捞针。

而其他的专业型论坛网站,又有着较高的门槛,需要注册、登陆满一定天数,甚至是积分达标后才能发言,对新用户极不友好。而且这种网站往往内容较为分散,互动起来也不方便,逐渐演变成一部分人圈地自萌

所以,当知乎开放后,第一批涌入的用户,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。正如它的标语所说,这是一个真正分享知识、经验和见解的平台,用户之间的交流也非常友善,问题描述清晰,引人深思;答案逻辑缜密,鞭辟入里。整个平台一片生机,欣欣向荣。

记得当时有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那么多人原因无偿分享知识?”底下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回答:“不去输出,就不知道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。也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。帮到别人也帮到自己,何乐而不为?”我想这也代表了大部分人来知乎的初衷。

早期的知乎能有良好的交流氛围,与其创始团队有很大关系。知乎最早的一部分内容生产者,是知乎的员工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,一个一个亲自邀请过来的。能加入知乎的员工,本身就非等闲之辈,他们的交际圈子也多为专业领域的有识之士,生产的内容质量自然不差。

等到知乎正式上线后,这些种子用户又把知乎带到了其他各个平台——由于他们自身在外面都有影响力和粉丝量,知乎的用户数很快得到裂变式增长,成为百万级的大平台。

我从2013年开始逛知乎,有幸经历了知乎的“田园时代”。当时的我本以为这种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的日子能一直持续下去,可没想到,仅仅过了几年,知乎就变味了。

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知乎,分享你刚编的故事

记得刚来知乎的时候,官方还对“调查类问题”有严格的限制,如果调查内容过于宽泛,容易引发开放式回答,问题便很有可能会被建议修改或关闭。

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什么叫调查类问题呢?最典型的莫过于“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”了。相信即使是没用过知乎的人,也对这个句式耳濡目染。是的,体验类问题已经成了知乎最热门的问题之一,“如何评价xx”的“评价体”同理,这类问题的共同点就是不必基于客观事实,完全凭借自身的感受就能回答。随着知乎的影响力日渐强大,这类问题也多了起来。

于是,知乎的热门回答,从“一分证据说一分话”变成了“抖机灵”和“讲故事”。获得赞数最高的,要么是一些像短篇小说一样的往事回忆,要么是一些毫无建设性意见的段子。这些答案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读者共鸣获得支持,却无法告诉读者真正的方法论,就像知识界的“垃圾食品”,能够果腹,但无营养。

当然,如果故事内容真实,叙述完整,起码也是有参考价值的。可偏偏有些故事,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,漏洞百出,只是单纯的文学创作,不仅不能给人以帮助,还会误人子弟,于社会有害。也正是因为这种答案的泛滥,知乎获得了另一个名字:编乎

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知乎是如何变烂的?

从“知乎”到“编乎”,知乎内容质量日渐下降,归根结底还是要归咎于管理层的决策。他们只想把知乎做大,而不是把知乎做精。他们的核心思路是吸引更多的用户,人越多就越接近于民众的平均水平,内容质量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下降。

为什么说他们不想把知乎做精呢?因为作为一个主打优质内容的网站,知乎连专业的编辑都没有,而且知乎的搜索引擎又稀烂无比,因此你可以看到一个同样的问题被问了又问,而用户只能看到最新的回答,早期的精华却石沉大海,无人问津。

同时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知乎也搞起了头条系那套信息流算法,搜索过什么就给你推送什么,只要你不停地刷新,相关内容就会永无止境地出现。但有些内容可能我并不喜欢,只是临时好奇点了一下,却要花许多不必要的操作把它们从我的时间线上移开,体验并不算好。

如果说知乎只是希望增加用户停留时间,倒也无可厚非。但它想方设法地给用户塞广告,就十分令人恶心了。知乎会把一些广告伪装成普通问题,投放到用户的关注页和推荐页上,稍有不慎就会中招。这种体验就像,你在吃一盒巧克力夹心的奥利奥,但其中几块夹着的是褐色的屎。

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除此之外,知乎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工作也一直存在缺失。知乎上真正在输出内容的答主,不知养活了微博上多少专职搬运的营销号,自己却没有收到过一分钱,而答主们维权的成本,却需要自己承担,平台从来不会主动出击。甚至有理由怀疑,为了增加平台的影响力,知乎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一些抄袭、搬运行为。

就这样,知乎逼走了曾经热爱它的忠实用户,并将自己的格调不断降低,曾经的优点为了给商业化让步而消失殆尽,一步步沦为另一个百度贴吧。

知乎,你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
结语

知乎最大的败笔,是在走“下沉”路线的同时,没有留住最初的那部分“上层”用户。

“做大”与“做精”并不是矛盾的。就拿淘宝来说,在淘宝内部分化出“天猫”来固定高端消费人群,直接对标京东,就是一项优秀的决策。其实知乎本可以有样学样,再造一个能认真讨论问题的平台,将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分化开来,互不干扰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它并没有这么做。

所以,当知乎的精华内容被稀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必然会遭受下一个“知乎”的冲击。取而代之的人是谁尚未可知,但知乎的没落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。

作者:周文君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

 

THE END
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长沙在线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相关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