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互联网 阅读:0
10月17日,2019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拉开帷幕。展会上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近300家企业带来了,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科技。
在这个充满“未来感”的展会上,传递出一个更加明显的信号:在“智造”的纽带作用下,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,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。
过去略显笨重的制造企业徐工集团,利用自主开发的“汉云”平台,不仅让生产变得高效轻盈,还转而为广大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数据服务;而以零售为主的苏宁,则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数据,主动开启生产线,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。
在角色的互换中,对各方企业来说,全新一轮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开启。
“硬核”制造企业 转战“云”服务
有人说,过去的制造业靠电,未来的制造业靠数据。
在被数据环绕的智能制造大会上,有一种“未来已来”的感觉。
“硬核”制造企业徐工集团,正依靠数据,让自己的流水线变得更加柔性。全长240米的生产线,能日产各类起重机40台,年运行里程近2000公里,而这一切都是10台永不疲倦的焊接机器人,在闪转腾挪中完成的。
在展会现场,徐工解密了这条全球第一的重型机械智能化生产线的大脑——“汉云”。徐工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“汉云”,能在云端对产品设计、以及生产过程的参数设定、设备状况、质量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管控和调整。
“汉云”被徐工称为是最懂制造的平台。作为中国历史最久的重工业企业之一,徐工拥有数十年的机械生产经验,历代徐工人的技术、管理积累,通过数字化“提纯”后,都汇入到了“汉云”这颗大脑中。
这对苏南面临转型的广大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,是稀缺的“资源”。目前,“汉云”已经落户苏州,并与一批苏州中小机械制造企业达成合作,“并已经产生了落地可见的效应”。
而通过向数以万计的制造企业,兜售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服务,徐工有望找到新的增长点。
浙江企业正泰,同样带来了“云”和“网”。该公司“基于物联网与能效管理的用户端电器设备数字化车间”,成功入选了本届大会评出的《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》。
在自主研发的正泰云数据支持下,正泰在自动化生产线上,集成了制造执行、自动物流、智能仓储、能效管理等功能,从而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。
正泰的“云”和“网”正在被用于公司的上下游制造业企业,并带来整个产业链的提升。
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为“大脑”,信息化系统为“神经”,在5G加持下的数据传输为血液,大会上一批自主可控的“智造”成果,为传统的制造企业找到了新的“兴奋点”。
零售巨头 开动生产线定制产品
“我们比传统制造业企业,更懂消费者。”面对各路客商,苏宁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梁威正在南京主场,不遗余力的推销公司的自主家电品牌——小“biu”和极物,“‘biu’代表了我们的定制产品,迅速而又精准,直达客户内心。”
作为南京本土成长起来的零售巨头,近年来,苏宁转型触网,积累了大量的消费数据。梁威认为,如今的消费结构变得越来越多元,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体验,并且有了众多个性化的需求。
但一些传统的制造企业,对此后知后觉。据苏宁统计,其75%的上游厂商跟消费者没有直接的互动,且对下游的需求不甚知晓。为此苏宁通过对消费数据分析,推出自己的品牌,按照消费需求,定制生产产品。
比如按照消费者搜索较多的关键词“一级能耗”、“风冷”、“对开门”,苏宁定制了这样一款冰箱,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。此外,苏宁还在定制的家电中,增加了智能模块,能通过语音等方式智能开启
消费端的多样化需求,也刺激着传统企业做好服务,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步伐。
展会中央,上汽大通搬来了旗下的“灯塔工厂”,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停留。
在所谓的“灯塔工厂”,消费者可以像电脑游戏一般定制一辆属于自己的车。定制选项不仅是传统的车漆颜色、前脸外观,还包括了电动发动机或燃油发动机,座位从5座到7座等等。该企业的市场部总监表示,长三角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较完善,上汽大通特别建设了柔性生产线,定制一台车,“能确保在30天内下线”。
面对变革,或许既拥抱技术,又潜心服务,制造才会更聪明,更善解人意。
推荐阅读:叶紫网